從智慧社區到智慧中國
?
?物聯網成為人工智能中最重要的連接環節,按照預測:類似劉慈欣《三體》中的質子一樣的傳感器可能遍布空氣,無論是數據的收集、計算、指令發布,都變的無處不在,所有人幾乎沒有秘密可言,這也并非妄言,至少在過去50年以來,從晶體管的摩爾定律,讓無比龐大的計算機變成了現有的微型化,這樣的技術發展趨勢未必不能讓微型感應器真的變得肉眼看不到的大小范圍。
物聯網
對于中國市場而言,物聯網的概念也不是新鮮事物,只不過近年來互聯網公司的布局,尤其是智能家居的大量產品出現,這個概念化的事物,出現在國人面前:用手機操控門鎖、空調、洗衣機、電視等等電器是現在最時髦的產品利用。
類似小米這樣的互聯網公司陸續不斷推出屬于自己品牌的“物聯網”產品,比如:智能插座、電飯鍋、溫度傳感器、測水筆等等,類似的互聯網和家電公司也不少,在互聯網公司的鼓吹下,“物聯網”帶來的智能操作風潮逐漸時髦起來。
物聯網的產業布局很大 互聯網公司玩的有點虛
通常意義上,業內把物聯網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以及應用層。感知層主要是大家所熟悉的芯片、傳感器、無線模組構成;網絡層由通信網絡構成,如SIM卡生產商,還有國內的移動、電信、聯通三巨頭;平臺層包括應用開發平臺、連接管理平臺、設備管理平臺以及系統軟件開發組成,貫穿硬件與軟件,國內BAT、京東,華為、中國移動等均有涉及。最終的應用層則包含系統集成應用服務和智能終端,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智能門鎖、門禁等智能硬件產品與軟件。
前不久,華為剛剛加入了ZigBee聯盟成為董事成員單位,據悉這是國內第三家成為這個協議制定組織董事單位的中國公司,前兩家分別是物聯傳感與美的,國內諸多智能家居為主的互聯網公司并未成為這個關鍵組織的核心董事成員,這樣的情況其實也是擺出了中國物聯網市場的一個尷尬現狀:賣的很好的智能家居產品,并不是具有核心技術的企業,他們多選擇采用“生態產業鏈”的方式,比如通過資本運作、OEM等方式進行合作。
國內的物聯網市場處在一個概念橫飛,市場混亂的局面,對于國內的互聯網公司而言,物聯網的概念大于實際的好處在于:不斷投入的媒體推廣,銷售終端設備,把所有終端設備認為是未來互聯網的入口,掌握最終的流量,從而形成自己在物聯網領域無所不能的商業機會,如廣告分發、電子商務、媒體控制等。
不少互聯網公司的做法往往是:不同的產品給不同的團隊甚至不同的公司來做,在系統互聯互動上就比較差。互聯公司一貫的思維是單品爆發,或者是小套裝,用海量消費制造海量數據制造的入口效應,引發后續二次消費,這樣很難給消費者帶來比較系統的物聯網智能生活體驗。
實際上,這違背了物聯網的初衷,物聯網更愿意把所有的人、物體、設備等進行連接。
這種連接,不是表象的把互聯網思維的方式嫁接到物聯網硬件產品上,比如:目前很多物聯網產品更愿意跟手機功能去做對比,似乎把手機功能移植到設備上就是物聯網的感覺,物聯網領域存在很多細分市場,很多專業傳感器,比如車載傳感器、網絡部件,都有先進的半導體公司進行研發,并不是把消費級產品拿過來用,因為標準不一樣。
物聯網提倡的是M2M交互,即machine to machine,也就是設備間能進行自主交換信息,加上人工智能AI的機器學習,物聯網未來就會脫離現在市場的手機化、去中心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互聯的高級智能。顯然,互聯網公司所做的距離很遙遠。
物聯網的數據很強 但智慧城市背后不僅僅是數據
信息的交互、智能化計算,最終的結果是希望對于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提升而設立的,而不是簡單的字節交換,如果把這種方式進行微觀來看,就是基于眾多場景的應用,到宏觀的放大,就是時下流行的智慧城市和智慧中國的概念。
從基礎的功能上來看,基礎智能家居系統包括家庭燈光控制、電動窗簾、音樂系統、語音提示、安防報警、手機遠程控制、家電控制、可視對講、視頻切換等等,這些功能其實多年前已經實現,比如車庫車位鎖定、道閘進出入管理等,這些其實都是單獨的場景,這些場景每時每刻都在產生數據并且傳向云端,只不過,這樣的數據一部分屬于用戶隱私,一部分是公共數據。
拿最簡單的小區管理來看,假設某地區有100萬人口,分布在眾多小區,處于公共數據分析需求,政府需要知道本地的人口結構:比如外來人口出租戶、老年人、戶籍人口、重點人群等信息,原來這樣的信息通過人力統計未必準確,但是通過物業公司的一張門禁卡、車輛道閘、車位鎖、門鎖、廣告欄等產品組成的系統,完全就能解決這樣的場景應用:手機實名、身份證、門禁卡的綁定,能夠精準的進行人員甄別,有效幫助政府解決監測難題。
國內的一家名為特斯聯的物聯網公司正在與全國各地的政府和開發商合作:這樣的好處是,從生活的小區出入、上班寫字樓的道閘、車位鎖等等活動軌跡,不僅僅可以更加簡單集成,也可以通過物聯網進行分享,比如把自己不用的車位臨時給他人使用,政府的數據監測樣本數量以及可靠性大大增加,這是一種跨場景服務,參與方的效率都得到了提升。
對于開發商而言:首先這些產品對于開發商的物業管理而言,都是剛性需求,開發商從簡單的商品房物業制造者紛紛轉向物業服務者的身份,并且因此頗豐回報,比如萬科物業,正是優質物業增加了商品房的溢價權,另外一家開發商花樣年的彩生活則通過資本市場獲利。
對于開發商而言,如何把房子賣出高價是永遠的使命,2015年,多家開發商宣布與智能家居或者互聯網公司聯合推出智能化住宅,歸根結底就是出于這樣的需求,智能家居的技術層面,類似特斯聯這樣的物聯網公司必然是專業,并且依托智能硬件的物業管理系統的升級,也是緊密聯系:比如說,原有的小區LED電梯廣告,現在完全可以從業主進入小區就開始推送:女性用戶推薦理財、化妝品,而用手機解鎖的APP在開門時也播放著廣告主精準的畫面,這些都是基于物業公司的APP與物聯網解決。
這樣的商業模式一直以來認為是互聯網的專長,所謂社區O2O的概念就由此而生,但是經過2015年的O2O資本寒冬之后,包括順豐嘿客、叮咚小區等等一大批的“解決最后一公里”的O2O模式宣告失敗,BAT們則依舊重金投入O2O領域,加上開發商物業公司的大舉投入,頗有三足鼎立的態勢。
物聯網能否成為社區O2O重燃希望的觸發點呢?
開發商、物業的理論是:我能把握小區的門崗,其他公司進入要么高額收費,要么就排他,這是我的“入口”,互聯網公司的態度是:最后一公里需要從內部打破,建立社區的生態,解決業主的物業收費、水電煤收費、部分商品的配送乃至社交場景問題,實際情況是:物業的數據不能共享,而社區O2O模式又拿不到想要的“大數據”,物聯網公司的數據如果不聯通也沒有意義。
對于社區O2O的公司沖擊其實還不僅僅來自于物業,現有的諸如支付、外賣、電商等平臺顯然已經沖擊了社區O2O的業務,各類垂直細分越多,衣食住行分散,操作難度和成本上升。
對于這樣的現狀,開發商物業、社區O2O公司以及物聯網公司,最核心的痛點解決的最終目標其實既不是數據問題,也不是衣食住行的問題,最后的核心在于基于社區O2O的社交場景的體現。
淘寶和阿里在大力的建立社交場景功能,騰訊的社交朋友圈就是一款基于強關系的產品,剛剛宣布關閉BBS的網易,最終還是保留了房產和家居板塊,移動化后的信息變成了碎片化,但并不是不存在,從PC時代的業主版,到QQ業主群,再到微信群,這樣的行為組織充分說明了社交對于業主的重要性,而這樣的運營是需要強大的運營能力的。
社區O2O平臺,需要的是規模化和商業模式,物聯網公司提供的是底層數據和智能硬件,物業公司則是提供服務,如此來看,社區O2O終究會回到大眾視野,社區O2O也會更加接近于智慧城市的設想:從工作場景到家庭的兩點一線或者多點一線的行為,通過物聯網傳感器、硬件等設備,進行信息交互,與生活相關的服務全部通過平臺解決……
PC時代的房產垂直網站做出了榜樣,從地塊拍賣公示開始,到項目銷售完畢,業主的購房、收房、維|權、裝修、聚會、買車、結婚、生子等等場景,都是通過線上社交的方式解決,這樣的產業鏈價值是大家都想要的,社交是鄰里關系商業模式的剛性需求。
當下的移動互聯時代,社區O2O的模式似乎并未提出最終的解決方案,深度的信息依舊很難通過手機獲取,所以物聯網公司以及開發商物業想做社區O2O的痛點,也是在此。
社區的社交化其實并非不能實現,垂直網站成熟的多城市成功復制業主小區運營經驗已經給出了很好的答案,早期死亡的社區O2O栽的跟頭是過多的追求偽需求,樹敵太多,解決社區O2O的社交問題是重點,只不過說,運營的深度難度加大。
以社交為核心,弱關系通過社群轉化為強關系,業主衣食住行的動態信息交互,物業服務、最后一公里、智慧出行、公眾信息媒體化、連接政府服務等場景需求的實現,這才是物聯網的最好時代,如此來看,互聯網公司、物聯網公司可能更有先機,而開發商和物業公司略顯單薄,最終的勝利者應該屬于成功完成社交化轉型和開放平臺搭建的一方。
巨川電氣帶你了解更多電氣資訊:http://m.baltimorefashioncollege.com/
?